億米君見了不少老朋友,其中包括不少通過ST國際教育協助,拿到香港頂尖國際學校offer的孩子家長。有和他們聊到孩子目前的一個近況如何。不少家長反映孩子目前在學校適應得還不錯,融入已經不是現階段的頭等大事了,換而之的是,香港國際學校的課堂學習模式,遇到的挑戰還不小。
因為有一些稍微年長的孩子在原先就讀學校,已經適應了被動接受型的學習模式,想要一下子轉變成國際學校的授課模式,需要點時間,下面億米君就和大家詳細聊一聊:香港的國際學校的老師,他們是如何授課的?和本地學校有哪些區別呢?讓有打算申請香港國際學校的家長,作為參考:
億米君歸納了一下,主要是有以下3個不同點:
第1,本地學校課程著重測驗,國際學校著重研習報告。例如四年級常識科教的<人體與健康>,本地學校會教學生關于人體與健康的知識,用不同的方式幫助學生記住所教的內容,然后用功課幫助同學記憶上堂所學。
國際學校便不同了,老師會與圖書科老師合作,先搜集一些與課題有關的參考書,然后要學生分組討論,每組負責人體不同的器官,學生討論后要再繼續上網或看書找資料,完成簡報(Powerpoint)及口頭滙報。
大家各自對自己負責的題目有深入了解。而評估的方式不是測驗,而可以是根據不同的課題厘定不同的評估方式。這種著重口頭滙報的主動學習方法,比起學生安靜坐著的被動學習法,效果當然好很多。
第2,本地學校著重答案,所以要設立測驗考試,確保學生知道答案,但國際學校,更加著重問題。例如五年級國際學校教歷史,教南北戰爭,老師會拋出數個關鍵問題(Essential questions),例如戰爭的起源什么?
但老師不會灌輸模擬答案,而是讓學生自己找參考書,各科老師以自己的方法配合,加深同學印象,讓他們透過研習報告,自己去找答案。與其說國際學校不著重模擬答案,不如說它們更加著重問學生關鍵問題。
第3點與第二點息息相關,正正因為國際學校不強調問題的答案,或既定答案,國際學校根本沒有教科書。或者他們也會讀教科書,但學生會運用圖書館內的書、雜志、電子數據庫等,去學習相關課題的知識。教科書在國際學校根本不重要。
總的來說,國際學校著重培育學生的演講能力、信息素養、研究能力等等。本地學校重灌輸知識。如果你問任何一位家長,孩子究竟需要技能還是知識呢?一定是技能重要,因為技能終生有用,課本上的知識,考完試就會忘記。
所以為何國際學校的學生樣子看起來都活一點、開心一點?以上幾點本地學校與國際學校的差異,值得教育工作者及家長細心思考。
看了以上的介紹,我想家長們都急不及待想讓孩子申請香港英基國際學校看看。雖然有些國際學校的申請的時間已經截止,但學校還是歡迎家長遞交表格,視乎學位情況,他們有機會繼續招生。
現正接受插班生報名的香港國際學校:
●德瑞國際學校(越早報名獲面試機會越大)
●啟歷學校
●滬江維多利亞學校
●英基學校(越早報名獲面試機會越大)
●香港澳洲國際學校
●香港墨爾文國際學校
●香港美國學校
●美國國際學校
●京斯頓國際學校
●思貝禮國際學校
●香港史丹福美國學校
●耀中國際學校
●香港諾德安達國際學校
●地利亞加拿大學校
●漢鼎書院
香港幼稚園、中小學、國際學校、副學士、大學、研究生申請,香港進修/優才/專才移民,新加坡幼兒園、中小學、國際學校、留學申請請找億米國際服務社郭老師18926756370(或搜索hkyimijiaoyu),15年升學服務經驗,給你最合適的擇校方案、面試指導、筆試培訓,專業的擇校服務保證您的孩子順利入讀心儀學校。